北大光华MBA面试小结

周六参加了北大光华全日制MBA的面试,小结一下。
北大光华的特点:
1.名校资源。这个毋庸多说,清北的牌子没有问题。不过,MBA即使全职,和全日制普通研究生体验也是不同的,MBA更确切地说是个职业发展项目,学习,社交,找工作,三大主题,创业的还是少数。学校的平台很好,可以从主页看出来,学校活动,就业数据,招聘单位。
2.开创较早。光华的牌子还是很响的,不过,每年的招生变化都不小,可以说四五年有个大变样。近年来招生特点是在职多,全日制少。这个日期和国外主流差别很大,国外一流MBA招生多很多,尤其全日制,毕竟MBA可以助力转型转行或者职业提升。
北大开始各地办班,不客气滴说这会拉低项目质量。租个场地送几个老师过去上上课,我觉得和本校体验差距会很大。北大这是在砸自己的牌子,从这点看,不如去清华经管,难度差不多。
不过,北大光华还是国外一流商学院有很大差距的。
和国内比,生源质量高于上海两所,复交的优秀不代表能进入清北的材料关,亲身体会。
光华面试
知乎上有相关文章,非常详细。我感觉光华老楼1号楼真的硬件需要改善了,空调不行,空气流通较差。面试流程远不如交大的,交大的招生简章,各种信息,流程,远超过北大复旦,主页做的也最好。
在交大,拿出面试通知单扫一扫二维码,手机封包,完事儿了。北大呢,有好几步,签到,抽签,验证学位证学历证,这些信息官网统统没有流程介绍,更别说面试流程介绍了,全靠现场美女老师的介绍,声音有的还很低。流程体验交大完胜。
面试完全可以做个流程图放在官网,这才专业。
光华主页也不好,很多信息没有,面试形式还属于保密,你甚至得猜测100人招生计划(中英文两个班)什么意思。QQ群答疑基本形同虚设,不像清华很多招生大使答疑。
总之,体验不太好,感觉没有想象的好,可能期望值太高了。
面试这三家,只有一个面试官英语称得上流利,让我佩服,那是上海交大的面试官,好像还是校友,不是老师。想借MBA把英语说的很好,有点费劲。

原文始发于:北大光华MBA面试小结

交大安泰和复旦IMBA双国家线经验分享

昨天刚收到交大C线IMBA和复旦B线IMBA的预录取资格,出来分享一下经验。
我是大龄青年,33岁了,国际化背景突出,十几个国家工作经验,团队多元化,薪资大幅高于平均水平,应该比清北复交宣传的MBA毕业生薪水高不少,gmat700,托福108。弱势是年龄偏大,本科普通学校,GPA,如果还有就是晋升路线不那么美丽,北大光华面试资格待定了,从此可见一斑,我想如果当初正确提交了gmat,北大面试肯定会有,面试大概率能过,我应该是天生的面霸😃不过,北大明确要求年龄一般不超过30岁,其实大部分商学院平均年龄都在26-28之间,国内更低。
听过交大宣讲会,说实话,从问的问题就能感觉出来申请人小白很多,很多问题不是mba candidate应该问的,基本的搜索或者思考能力都没有。比如非985/211背景评估有没有劣势(用常识也知道名校生源成功的概率远高于普通学校的学生)。其实,老师说的很好,背景材料每一项都是量化的。不然怎么评分?
交大是个面+组面,个面都是标准的问题,有点像压力测试。不过,这种压力问题对我来说都是小儿科,平时工作中的棘手问题比这难多了。为什么读mba,你认为一个好的mba candidate应该具有什么素质(我就把自己的优势列举了三条,当然我可以说个七八条),上海生活成本很高你这拖家带口的接的住吗,类似这种问题。个面后来随机用英文问了几个问题,没有所谓的抽签。
组面八人一组,只有我拿到了优秀,也就是国家线c线。我表示不意外,如果我不是有书写障碍完全可以自告奋勇做速记并总结。话题是巴贝奇的创业案例,其实不难懂。讨论时我就能感觉到大部分人都没有什么工作经验,更别说管理经验了,难怪很多人都报了辅导班。我们组非常不活跃,我基本上担任了leader的角色,充分调动大家积极性,集思广益,照顾下发言少的同学。
关于辅导班,像我这样的根本就不需要,我知道自己要什么,也知道商学院要什么。我的背景不但没有夸张,还很低调,如果说管理经验,我应该算至少五年,我只写了三年。我个人体会过,有没有管理经验差别很大的。尤其开始带团队后我特别能理解领导者的难处,即使有一次直接上司给我的优秀评估被大老板驳斥,我据理力争后还是按照他的建议去努力了,后来大老板印象很深。每升一级,你的眼界更加开阔。
我个人认为,如果你还需要辅导班助力,你还没有准备好读MBA,因为大部分问题都可以网络搜索,或者根据个人经历去应对。清华就明确表示反对参加辅导班,不无道理。辅导班老师别喷我,谢谢。
复旦只有个面,全英文,可以看出复旦对英语比较重视,这也是交大安泰的不足之处。英文mba项目英语好是自然的,别指望跟着中国同学把英语学好,要知道英语好的候选人多的是。但是复旦没有组面。
复旦问题和交大类似,主要问的是读MBA的动机,这个应该是看个人吧。我这个年龄,经验,看起来都不太像要读MBA的人。不过这种问题我hold的住,这些所谓压力测试对我来说都不算压力。我一个普通学校的学生能有如此工作经历,没有亮点怎么可能。面试很重要的是走心,有信心。我的诉求是转型,摆脱行业周期性或者限制,原来的细分行业太窄了,石油物探,都快变成消费品了。不过,通过mba涨薪这一诉求恐怕国内几个学校都难以帮助我。
我之所以那么轻松,与我传奇的工作经历有很大关系。现在总算有两个兜底了,继续争取国外学校。通过我的小圈子了解到,国内性价比不高,生源和国外一流学校差距还很大。不排除个例,大部分生源都不算很牛,不然我也不会那么轻易拿到两个优秀预录取了。但是,对于普通学校毕业的学生想通过这个平台往上走的,中欧和清北复交都可以。
我在交大宣讲会问了一个都不敢问的问题,mba去学前和入学后的薪酬,老师说没有这个数据。这个值得怀疑,因为交大有薪资增长率,怎么会没有前后数据呢,不然这个增幅怎么算的?我目测申请人平均数中位数在10-15万左右,所以110%的增幅还是很容易实现的。还有,很多不是一线城市的,这些人本来正常跳到一线城市薪资也会有不小的涨幅。清华好像有公布数据,北大记得稍低一点,表明它们更有底气些。
总之,有实力不惧,没有实力继续努力吧。

补充下我的一些偏见,我知道没有在国外受过教育的或者在国外工作过的不太理解差异或者诚信这个东西。我知道国内几大商学院出去交换的很多是出去旅游的,group work都会用网络抄袭或者胡乱拼凑来应付,大概因为国内作弊是一种风气。感谢我的小伙伴提供的一手信息。勿喷,请尊重事实。
关于差异/思维能力,恐怕很多人都难以理解求同存异,对于不同文化观点很难以包容,喜欢诉诸权威,认为权威的东西都是对的,不喜欢用脑子思考,习惯于知识传授。

原文始发于:交大安泰和复旦IMBA双国家线经验分享